医疗机器人产业链不断完整 下游需求旺盛

2018-02-01

医疗机器人的话题热度越来越高,在产业化与商业化中的应用探索也不断加温。全球的医疗机器人产业都处在起步阶段,医疗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时代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深化,能够有效的帮助医生进行一系列的医疗诊断和辅助治疗,在有效的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下推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。


医疗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服务机器人,它能独自编制操作计划,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动作程序,把动作变为操作机构的运动,主要用于伤病员的手术、救援、转运和康复。

利用医疗机器人进行手术具有几项无可比拟的优势:机器人的机械手拥有人手无法企及的7个自由度,可以过滤人手的抖动,使得手术更加精细;具有移动缩减功能,医生在操纵过程中,移动操作杆10毫米,在患者体内的机械末端仅移动1毫米,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。

此外,在远程遥控方面,通过控制台对机器人进行操纵,扩大了手术的空间范围,医生可以不必长时间站在手术台前,既节省了体力上的消耗,也有利于医生集中精力。

由于医疗机器人拥有诸多优越性,因此它在技术方面的要求非常高。国外机器人产业起步早,发展更为成熟,在医疗机器人上已经有较大的突破,普及度也较高。而在中国,医疗机器人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。

现阶段,医疗机器人产业链不断完整,上游为机器人零部件,主要由伺服电机、传感器、控制器、减速机、系统集成构成;下游主要供给于智慧医疗市场的需求端,主要应用于医疗的手术、康复、护理、移送病人、运输药品等领域。

当前提医疗机器人发展依然面临三大痛点:第一,跨学科语言转换的困难,要把医生的痛点变成技术的语言,再变成产品的语言,需要长时间的磨合。第二,产品在学术领域和临床领域上的不同步,应该以工程的角度来看待临床和学术问题。第三, 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,需要国家、企业、投资商长期的合作和投资。

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潜在用户基数大,处于高速成长阶段,行业需求空间大;从支付上看,支付主体以自费为主,保险支付占比在逐步提升;从技术上看,医疗机器人有其技术壁垒,行业整体处在一起“把蛋糕做大”的阶段;从资本方看,医疗机器人正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。